晚期肺癌

首页 » 常识 » 预防 » 国际肺癌日中晚期肺癌没希望听专家说创
TUhjnbcbe - 2024/5/1 17:16:00

长期以来,肺癌一直是全球发病率、死亡率居高不下的癌种。近些年,随着靶向药物、免疫治疗等新疗法问世,晚期肺癌的总体治疗效果得到大提升。不少肺癌领域专家谈到:我们正不断接近“癌症慢病化”的临床目标。今天是国际肺癌日,谈及肺癌防治领域的新进展,医院胸外科主任方文涛教授告诉记者,近年的临床实践与研究进展给局部进展期肺癌患者带来新希望,掀开治疗模式的根本改变。

还是得早!早期肺癌“精准治疗”,大批患者长期生存

肺癌作为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的恶性肿瘤,大量患者发现时已是中晚期,目前中、晚期肺癌术后的五年生存率约15%,而早期肺癌的术后五年生存率相较来说可谓天壤之别,达到90%以上,纯磨玻璃结节患者,术后五年生存率更是达到%!所以专家反复强调:发现肺结节,既不能掉以轻心,也不必过度惊慌,及时就诊、按时复查、正确对待,可以跨过肺结节这道坎。

“可以看到,由于CT等早期筛查工具在体检中的普及,筛出三阶段的患者,第一段是很早期的肺癌,经微创手术规范治疗,大量患者实现‘临床治愈’,第三段是很晚期的患者,出现全身转移;第二段是中间段患者,出现局部进展期,目前看第二、三段的治疗尚不理想。”方文涛教授说。

方文涛是胸外科权威,年手术量近千台,他不仅是中国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的制定专家之一,也是目前第九版国际肺癌分期执行委员会里唯一中国医生。他所在的医院,在胸腺肿瘤临床诊治和研究上始终领跑全国。

谈肺癌的“精准治疗”,“分期分型、分类救治”是基础,也是国际共识。从病理分型上,肺癌可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。其中,非小细胞肺癌占80%-85%,小细胞肺癌占15%-20%。而非小细胞肺癌根据特点和治疗措施区别,又可进一步细分为鳞状细胞癌、腺癌和大细胞癌。简言之,病理分型是“定性”,提示是哪种肺癌。

临床分期则是根据TNM分期系统“打分”得来,T指原发病灶,N指区域淋巴结受累情况,M指肿瘤有没有远处转移。TNM分期中T、N、M确定后,就可得出相应总分期,即人们常听到的I期、II期、III期、IV期。临床分期是衡量患者体内肿瘤的发展程度。

方文涛告诉记者,Ib-IIIb期属于肺癌局部进展期,五年生存率分别为60%、20%。从数字可见,临床上需要新突破,大量患者渴求新治疗希望。

局部进展期的肺癌还有救吗?看这名“好运气”患者的经历

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就是:如果错过早期发现肺癌的窗口期,局部进展期肺癌还有救吗?多年来,方文涛很大一块精力正是投入局部进展期肺癌诊治。

“医院有很多局部进展期的肺癌患者,医院、医院手术做掉了,疑难复杂危重的病人找到了我们,对这部分患者如何提升治疗水平、让他们有更大的生存获益,真是一个性命攸关的问题。”方文涛感慨,多年来,局部进展期肺癌的总体治疗效果有限。

直到新手段的出现,给治疗格局带来根本改变!这些新手段包括各类靶向、免疫治疗。年,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两位免疫学家——美国的詹姆斯·艾利森和日本的本庶佑,就是表彰他们在癌症免疫治疗方面的贡献。多年来,科学家们一直试图将免疫系统应用于癌症治疗,但在这两位诺奖得主得出这些发现前,相关研究进展一直较缓慢。如今,肺癌免疫治疗时代已经到来。

“从治疗效果看,靶向、免疫等创新手段在晚期患者中的效果是令人振奋的。”方文涛说,医院作为国内外重要的肺部肿瘤诊治中心,每年推进开展大量临床试验,涉及新药几十项,患者得以从化疗、免疫、靶向等单药或组合手段中获得更大的生存机会。

“客观地说,对局部进展期的肺癌,手术是很难做的,微创手术比例还是很低,真实世界的数据不到20%。但新辅助治疗的应用,对这部分患者的意义很大。”方文涛说。

就在今年,由方文涛教授牵头,医院启动了全球首个伞型诱导治疗研究。在这个研究里,先期设计7个研究队列,即7个伞骨,入组患者经开全基因测序,进入相应靶向药、免疫治疗伞骨,所谓“有靶打靶”。

“我们希望给患者真正找到适合的精准治疗,而非盲选,不让生命‘陪跑’。当然治疗、研究难度也是很大的。”方文涛感慨地说,“很幸运,我们第一个病人的进展非常好。”

这是一名60多岁的男患者,肺鳞癌。对这类患者,因靶向治疗效果不佳,一般直接进入“免疫+化疗”阶段。但入组这一全新肺癌研究后,这名患者经基因测序发现为EGFR突变,直接进入相应靶向治疗组,三个疗程后,小病灶消退基本看不到,方文涛领衔给患者做了肺癌微创手术。

“原本这个患者的情况是要开胸、做大手术的,现在微创即可,从‘大创’到‘微创’,并且,术中淋巴结清扫基本看不到病灶,这就是治疗打到靶子上了。”方文涛说,这名患者如今的精神面貌也不同了,对治疗很有信心,这对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。

动态“伞型研究”,为患者真正撑起一把生命的伞

在方文涛看来,新治疗手段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医生手中的“武器”,更重要的是根本改变了治疗模式:靶向、免疫等新手段在手术前应用,让多发病灶变小甚至消失,让患者重获手术切除机会;新疗法的组合应用,让患者从“大创手术”到“微创手术”,手术切除范围也有望缩小,进一步减少手术风险,保留更多功能,提高生活质量;在手术后更好地接受其他辅助治疗,实现更大生存获益……这一切对患者来说都是意义非凡的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这个研究是动态的,有新药问世就纳入、组建新队列,最终目的是通过治疗与检测手段的组合拳,给患者“匹配最精准的治疗”。这是以医生为主导的研究,更是以患者为中心的精准治疗临床研究。

“我想,外科追求技术提升是一方面,但走到今天,这是不够的,外科的根本目标不是拼命开大刀、开难的刀,还应该思考如何让患者有更大获益,通过探索更先进的治疗模式,提高微创比例,降低扩大切除比例,这样病人之后的并发症、疼痛、死亡风险等都会降低很多。”方文涛说。

近年来,尤其是经历疫情,方文涛明显感受到“治疗中心化”的趋势。当前,医院的诊疗量已恢复到去年同期甚至有所超过,但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,疑难复杂病例明显上升,简单的手术留在了当地治疗。这符合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趋势,当然也给了方文涛这类专家更多新课题去攻克。

“我希望这个好像一把伞的研究,有越来越多的伞骨出现。当然之所以如今能开展这样的研究,也得益于我们本土药企的奋起,国内外最新治疗手段汇聚,希望我们能为患者真正撑起一把生命的伞。”方文涛说。

作者:唐闻佳

编辑:唐闻佳

声明: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邮箱

1
查看完整版本: 国际肺癌日中晚期肺癌没希望听专家说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