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期肺癌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找到肺癌罕见靶点也能精准打击肿瘤 [复制链接]

1#

本文转自:扬子晚报


  每年的11月是全球的“肺癌
  肺癌治疗如何来“排兵布阵”?曾经改变肺癌治疗格局的靶向药物,如今“过时”了吗?“有靶先打靶”,怎么打才能更精准?扬子晚医院(南京医院)肿瘤科副主任郭人花主任医师,来谈谈肺癌这个“死亡第一大癌”。扬子晚报/紫牛新闻记者杨彦


  六成患者确诊已到中晚期,治疗要精准再精准


  郭人花主任告诉扬子晚报记者,肺癌常见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、放疗、化疗、靶向治疗、免疫治疗等等,但在临床上,六成患者发现肿瘤时已经到了中晚期,失去了手术的机会。但这部分患者仍然不要失去信心。


  “患者检查发现肺部有占位,一般接下来就需要对占位进行影像的、肿瘤指标的相关分析,如果疑似肺癌,要做穿刺活检或者气管镜切片来进行明确诊断,同时还要做一个非常重要的分子病理检测,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基因检测。”郭人花主任表示,在肺癌中,非小细胞肺癌占了80%左右,剩余15%-20%是小细胞肺癌,对占了大部分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来说,可能会发现治疗的“靶点”。


  “个体化的精准诊断,是精准治疗的基础。同样诊断为肺腺癌,患者基因检测情况不同,治疗方案就不同。在没办法手术的情况下,我们有靶先打靶。”郭人花主任表示,靶向治疗是指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,使用不同的靶向药物来阻断癌细胞的信号传导,去阻碍癌细胞生长。如患者没有发现靶点,那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免疫治疗等方案。


  过去,晚期肺癌患者五年生存率大概5%,现在经过个体化的精准治疗,完全整体晚期肺癌患者五年生存率已经翻了5倍。


  发现罕见靶点,打击肿瘤多了一条有效道路


  有没有靶向治疗的“靶点”,是决定治疗方案很关键的一环。郭人花主任介绍,对于患者来说,更为熟知的是EGFR信号通路和ALK信号通路,这也是非小细胞肺癌最早发现的“靶点”之一,在临床上有“钻石通路”“黄金通路”和“钻石通路”之称,靶向药物发展也最为充分,有些靶向药已经“三代同堂”。随着精准检测的进步,原来不能发现的一些罕见靶点出现了。


  以MET14外显因子跳跃突变为例,这是非小细胞肺癌典型的罕见靶点之一,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发生率仅1%-3%,但是这类突变的患者,具有疾病进展快、生存期短等特点,亟须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案。


  “我们接诊的一位患者,肺癌多发灶,发现时已经不能手术,基因检测没有发现常见突变,但比较幸运的是,我们发现了他有MET突变,给他用上了MET抑制剂。”郭人花主任表示,不到4个月的时间,患者的肿瘤变小了,活性也大大减弱了,经过靶向治疗之后,还有了手术的希望。


  除了MET基因突变之外,还有越来越多的突变率较低的肺癌罕见靶点不断被发现,如Her-2、RET等。但相对于EGFR、ALK等常见的靶点,罕见靶点的发生率较低且总体缺乏对应药物,这部分患者迫切需要更多创新有效的治疗药物来延长生存时间、提高生活质量。


  治疗“排兵布阵”,让肺癌更向“慢病化”管理


  随着肺癌治疗手段拥有越来越多的“武器”,对肿瘤的打击效果越来越精准,肺癌管理也逐渐趋于慢病化。实现这一目标,需要医生、患者和社会的共同努力。


  “首先是在精准再精准的理念下,药物使用讲求严密的排兵布阵。”郭人花主任表示,肿瘤的发生、发展机制复杂,也很“狡猾”。被一种药物打击、抑制时间久了,肿瘤可能找到另一条路径来继续“作恶”。


  耐药是肿瘤药物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情况,但也可能出现新的靶点,从而提供新的治疗路径。因此对患者来说,当前靶向药物耐药之后,需要重新进行基因检测寻找耐药靶点;如果没有明确的耐药靶点出现,也可以适时启用免疫治疗;治疗也并不一定是“一条路走到底”,还会出现本来已经耐药的药物,换方案一段时间后又再次有效的情况。“兵来将挡,水来土掩”,根据病情变化和用药情况不断变更方案,减慢甚至逆转耐药发生,尽量延长药物有效时间,患者才有可能获得长期生存。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